日本東北四大祭典的秋田竿灯祭是在每年的8月3日至8月6日舉行,遊行地點在秋田市的山王大通(又稱竿灯大通)。



「燈竿祭」的由來最初是為了驅趕盛夏的病魔和邪氣而舉行,演變成如今的形態,是在寶曆年間以後。



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寬政元年 1789年津村淙庵的紀行文「下雪的道」,記錄這場秋田獨特的風俗慶典活動並流傳至今。



竿燈的原型是用長竹竿搭成十字形並附加燈火,一邊打鼓,一邊在市街中遊行。



「竿燈」是竹竿的側面佈滿橫竹,橫竹上掛滿提燈,上面掛上寫了願望的長條、詩箋的裝飾等,在遊行後流放到河裡;演變成如今的形態,是在可自由使用蠟燭的18世紀寶曆、文化年間以後普及使用蠟燭的開始,尤其佛教徒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迎「盂蘭盆節」時,也會在門前掛起高燈籠。



也有傳說是竿灯祭是為了祈求五穀富饒和手藝進步,配合7月7日七夕一起舉行並用於迎接陰曆7月15日的盂蘭盆會的一系列的活動, 躲避病魔,祓禊,祈求五穀豐收等,竿燈節就成為過去這些慶典的濃縮。 。



竿燈祭的命名是由第5任的秋田市長大久保鐵作所取,為紀念明治天皇巡訪東北時曾幸臨秋田,乃從景德傳燈錄的「百尺竿頭須進步」的句子得到靈感。



在熱鬧展開竿燈祭的竿燈大通會場上,放眼望去就像一排排閃著光芒的稻穗,將近1萬個燈籠齊聚一起,散發出的能量熱氣騰騰地搖晃著寧靜的夜空,華麗地點綴了秋田市的盛夏,讓置身燈海的人一時之間也被感染得渾身帶勁。



把提燈比擬米袋,竿燈比稻穗,祈禱豐收的秋田市民,遊行時配合著吆喝聲,以手掌、額頭、肩、腰取得平衡撐起竿燈,接受路旁圍觀者的掌聲,整條路遠望有如銀河,照亮整個大街,光彩奪目的景象,讓人一輩子難忘。



在竿燈祭中除了令人叫好的主角撐竿人之外,稱作Hayashi的伴奏者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,男性伴奏者敲擊著太鼓,女性伴奏者吹奏著笛子,每一個人全神投入、合力演奏出充滿韻律感的音樂聲,不僅強烈鼓舞著撐竿人的挑戰精神,也緊緊扣著現場每一位觀者的心。



Hayashi要練習到律動分明、俐落有致的伴奏技巧,不是短時間內學得來的,加上爽快的加油聲,真的可以讓撐竿人更有勁地展現其多年苦練出來的絕妙技巧,觀光客也才得以一飽眼福。



除了身為主角的撐竿人,只要參與竿燈祭這項盛典的秋田人,不分男女老少,額頭都要綁著白底碎花布巾,身上則要穿著深藍色的和風短褂,背後印著各個商號或地名,代表成員隸屬何處,就像每一個竿燈上頭,也印有不同的圖紋,表現出各個町的特色,舉目望去比如:牛島、新屋、川口境、一之坪、松之丘、上龜之丁、南通、豐島町、寺町二區、向馬口勞町、新川向南町、保戶野鐵砲町、下米町二丁目等,真是琳瑯滿目,令人看了眼花撩亂。
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ik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