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祖繞境 北港保留傳統技藝香火--國語日報2009/3/8
 

報導/趙瑜婷

 「快點,可以換手了!」北管藝師蘇仁義回想讀國一時,北港媽祖繞境,神童陣經過迎接的鞭炮堆,他看準時間點,馬上衝進神偶裡接替。「也只有在這時候,才輪得到小孩子來跳。」原來個子矮的他,套上神偶時很容易踩到衣袍,只有當鞭炮把長袍炸成「迷你裙」後,進去跳才不會被絆倒。

 農曆三月十九日、二十日媽祖繞境,全北港城大動員,兒童更是期待,早期甚至有四成的北港孩子跳過神童陣。蘇仁義說,跳神童人選的篩選很嚴格,即使沒被選上,這些孩子也會想辦法在藝陣中「軋一腳」,去獅陣敲小鑼,或在媽祖神轎過鞭炮堆時幫忙拿扇子搧煙,「能為媽祖服務,就覺得很光榮!」

 蘇仁義記得,在一長串藝陣表演中,兒童最崇拜的是「虎爺陣」,因為虎爺走過的鞭炮堆要比其他陣頭多三四倍。看到他們從宛如原子彈爆炸的「香菇」煙霧中安然走出來,感覺像是英雄。蘇仁義笑說,由於火花向外彈射,走進鞭炮堆有種「神明庇佑」的加持感,更是勇氣的成長考驗。

 提到北港藝陣,就不能不講到當地特有的「報馬仔」。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他,常先跑到遠方探路,通知居民趕緊收起晾在外頭的衣服,以免觸犯媽祖神轎,接著再跑回來帶路。他的穿著更令人印象深刻,大熱天穿古裝,戴圓眼鏡,一隻褲管捲起來甚至赤腳,表現出跑百米的滑稽模樣。

 「報馬仔還有抽菸的特權。」在繞境中抽菸被視為對神明不敬,但蘇仁義解釋,這其實是一種「表演」,當報馬仔去沿路的火爐點菸時,店家就會假裝斥責,報馬仔只好送些糖果作為陪禮。「不要跟媽祖說呵!」用反諷趣味的方式勸說。

 在藝陣行進中,高大的千里眼、順風耳兩位神將擺動雙手,威風凜凜走過。「看起來簡單,但事實上每一個步伐都要經過苦練的。」蘇仁義說,北港神將的袖子內是繩錘,因此手是軟的,走路姿勢及步伐不對時,手很容易打到身體。他看過老師傅教導徒弟,都從「踩磚塊」開始;雖然剛練習時,徒弟常會踩空摔跤,但吃苦的磨鍊,讓他慢慢能掌握每一步的距離,走起路來也能把手甩出漂亮的幅度。

 在廟會活動時,各陣頭也會彼此拚場。蘇仁義說,現在都是比誰的音響大聲,但過去是憑真實力,例如在武陣中,誰能跳起來把比人還高的甘蔗剖半劈開;文陣中,誰能吹出音色飽和的北管,達到「最大聲卻又不吵」的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輸的人甘拜下風,能欣賞別人的藝術求進步,不像現在看不順眼動輒打架,「那是個比技藝也比風度的美好時代。」

 「藝陣表演出自對神明的虔敬,但近年似乎越來越式微。」蘇仁義說,他以前抬大燈陣時,燈絕不能離手,想上廁所得等隊伍停止時,託夥伴幫忙撐起燈才可離開,「因為燈就像是神明的眼睛,幫祂照亮路。」但如今年輕人都把燈隨意放在地上,輕忽自己所負的責任。

 臺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認為,藝陣更重要的意義在於「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」。為了信仰與榮譽,過去人們都是在農暇時組成團體練習技藝,如果誰不參加,就代表不關心地方事務,甚至會被瞧不起。反觀現在,外地來的電子花車取代當地藝陣,缺少了集體參與,對土地的向心力也慢慢消失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ik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